局勢:大規模召回與國際接軌
宏觀:大規模召回與國際接軌
近幾年我國汽車召回數量幾乎保持同比200%的高增長,根據質檢總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汽車召回數量為554.85萬輛,2016年我國汽車召回數量為1132.56萬輛,2017年我國汽車召回數量為2004.8萬輛。
在中國市場召回的第一個1000萬輛缺陷汽車歷時9年(2004-2013年),召回第二個1000萬輛用時2年(2014-2015年),而第三個1000萬輛僅用時一年(2016年)。而“得益于”高田氣囊的原因, 2017年僅一年就突破2000萬輛的成績,創歷史之最。

自2004年我國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制度以來,已累計實施汽車召回超過1500次,召回缺陷汽車超過5670萬輛。要知道,國家統計局2017年底公布全國汽車保有量為2.17億輛,從數字上看,我國幾乎每4輛車當中就有1輛曾經實施過召回,密度并不低。
諸多數據證實,國內召回數量已進入快速增長期,遠超德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規模僅次于美國位列全球第二位。而作為代表的美國,汽車的召回規模已經連續多年超過5000萬輛/年,因為一旦召回動作晚于市場投訴潮,那車企除了巨額罰款外,還要面臨更為嚴苛的處罰法規。
近幾年的眾多召回案例中,還可以看出全球召回在我國同步實施已經常態化,外國車企不再將中國市場“區別對待”。如2017年的251次召回活動當中,有58%是全球召回,相關生產者積極確保了全球召回活動在中國市場同步發布及同期實施。
同時,近年來也出現越來越多由中國缺陷調查引發全球召回的情況,反客為主、中國消費者被重視的過程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盡管從召回制度、車企響應、還是消費者維權意識上來說,國內的“召回”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起碼方向是對的,行業的進步,需要時間。
進步:自主品牌不再羞于召回
早些年,自主品牌質量水平普遍偏低,盡管投訴率比合資品牌更高,但自主品牌通常比較忌諱“召回”,因此主動備案的意愿不強烈。但隨著時間推移,中國消費者對于“召回”的態度和認識,也影響著自主品牌的主動“召回”之路。
2016年,在汽車召回涉及的所有品牌中,自主品牌車企召回規模最小,召回相關車輛14.22萬輛,僅占召回總量的1.26%。而2017年度發生召回涉及到自主20個品牌和31款車型,共召回汽車超過140萬輛,占全年召回總量的7.12%。

2017年較2016年增長幅度高達952.6%,其主要原因,自然要歸咎于國內汽車巨頭的大規模召回案例。去年在長安與吉利相繼召回之后,12月1日,寶駿汽車又以召回93.9萬輛寶駿730、寶駿560在年末再次刷新全年召回新高。

隨著自主品牌汽車保有量的不斷提升,自主品牌車企和消費者對汽車召回的認識逐漸理性,售后服務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負責任的態度,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召回數量和頻次正在向國際水準靠攏。
全文總結
雖然現在科技發展迅速,汽車電氣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基本上任何的車企也無法造出完美無缺的汽車產品出來。隨著汽車零部件科技含量增高和數量增多,市場對車輛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現階段汽車對于我國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是僅次于住房的高消費品,對于這個高消費品,消費者自然希望它是完美無缺的。但“召回”也并不意味著某一品牌汽車質量的全面否定,召回與汽車制造水平、產品質量的高低沒有必然的聯系,它更多的是體現一個企業對消費者的態度。
當前,國內快速增長的召回數據也顯示出車企以及職能部門對缺陷汽車的重視,能夠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也是一個負責任的車企應有的態度。作為汽車制造商,不斷加強產品檢測,及時收集用戶反饋、修復缺陷,方能得到群眾的寬容,這也是企業長久發展之道。(圖文:汽車焦點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