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大咖云集玩跨界 北京現代精彩演繹“感觀盛宴”
【汽車焦點 快訊】
12月14日,走近文藝氛圍濃郁的798藝術區,一場由北京現代和寰球汽車聯合主辦的“感·觀盛宴”跨界設計沙龍正在現代文化中心精彩上演。現代汽車中國設計總監羅西蒙,聯袂美學藝術、建筑等多個領域的新銳設計精英,聚焦“跨界設計”這一潮流趨勢,與現場嘉賓和媒體分享他們的睿智洞見,并就未來設計趨勢、創意、美以及跨界元素和汽車工業的融合等話題展開跨界交流,共同探索未來設計的更多可能性。

為了讓大家更近距離感受跨界設計的魅力,同主題的跨界設計展也將在此舉行,從12月16日持續到12月25日。展覽現場你將會看到不同領域的設計大咖們帶來的精彩作品,體驗跨界藝術帶來的美妙。

喚醒感官 揭示未來設計的無限可能
針對未來的汽車設計創造力,現代汽車中國設計總監羅西蒙通過一場“創意與未來”的主題演講,將自己心中設想的未來設計愿景生動地呈現給現場的觀眾和媒體。
靈感是設計師創作的源泉。在談到設計靈感的來源時,羅西蒙形象地表示,設計師在進行設計創作時不僅要對生活和周圍的環境有深刻的洞察,更需要調動自身的一切感官力量,有時候需要把自己想象成孩子。因為對孩子來說一切皆有可能,創造力就像是孩子腦中的夢境,是一種完全不受阻力的想象和創意,所以我們更要像孩子一樣想象未來,與未來建立相連,這樣才能設計出具有未來前瞻性的汽車產品。

思想碰撞 四大設計領域共話“跨界融合”
優秀的設計是精神表達的媒介,讓觀賞者能夠讀懂藝術家的語言。而藝術是相通的,古往今來,各行各業的設計大師都在東方與西方、感性與理性、跨界與融合的碰撞中尋求“美”的極致。
如今,在汽車設計領域,跨界也已成為最潮流的字眼,代表著一種新銳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方式,在汽車設計中恰當地融入跨界元素,能為汽車設計注入更多情感元素和創新能量,為消費者帶來多維度的感官體驗。
活動現場,羅西蒙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楠、新生代建筑設計師劉昊威、加拿大諾杰建筑事務所設計師戴曦,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社會美育研究所副所長高登科四位聚焦不同領域的設計大伽,圍繞設計美學、設計原力、動與靜的藝術等多個汽車跨界設計主題進行了深度互動交流,從不同維度表達了各自對跨界設計和未來設計趨勢的理解。

中國元素的理解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應用而是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跨界設計會激發思考,不同元素的融合會產生新的創意。優秀的設計可以不著痕跡的融入跨界元素,并符合跨領域的美學標準。在北京現代的新車第四代途勝和LA FESTA菲斯塔身上,則可以窺探到不同的跨界藝術形式交匯迸發出的璀璨花火。
活動現場,羅西蒙親自手繪出了第四代途勝的設計草圖,并向大家講述了第四代途勝在設計過程中對于中國消費者個性化審美的把握滿足。該車在設計之初匯聚了眾多優秀設計師的靈感與想法,并通過與中國設計團隊的緊密合作,對中國的文化、環境,以及消費者的思考方式進行了充分調研:幅員遼闊的土地、前沿的高科技、城市的摩天大樓和特色建筑,以及年輕人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跨界設計元素都成為第四代途勝的設計靈感來源。

正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楠所說,在第四代途勝上能感受到中國元素的融合,這種融合不僅僅是簡單的形式上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將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設計師的感性思考融入到設計當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 陳楠
這一設計思路在北京現代LA FESTA菲斯塔上同樣也得到了充分體現。這款車采用了現代汽車最新的Sensuous Sportiness設計理念,這一理念正是要在汽車設計中更多注入設計師的情感。具體到LA FESTA菲斯塔這款車上,它還針對中國年輕消費者的審美理念進行了全新的延伸,加入了設計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通過Fastback溜背式車身、黃金分割比例的結構、富有立體感的前臉,構建出最自然的視覺效果和動感美學,展現出強烈的運動氣質。

第四代途勝與建筑的跨界設計融合
像設計建筑一樣設計汽車,是第四代途勝體現出來的跨界特質。其設計靈感來源于建筑設計領域的結構式風格,建筑追求對稱、錯落有致。它的車燈就源于建筑排列的這種秩序感,分體式LED燈組以上下排列為造型,上部燈組采用橫向窄幅直線條設計,下部燈組相對較寬大,塑造了個性潮流化的風格。羅西蒙表示,建筑燈光設計比汽車燈光設計先進許多,汽車要趕上建筑設計的步伐,在未來汽車設計中會更多參考建筑元素。

同時,第四代途勝個性前衛、標新立異的前格柵造型、營造運動感的“鎧甲式”內飾設計風格,充分體現了功能性、前瞻性與藝術性的完美融合,與新銳建筑設計師劉昊威倡導的“只為明天設計”的未來主義設計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新生代建筑設計師劉昊威

加拿大諾杰建筑事務所設計師 戴曦
汽車設計,一直都在不斷探索當中發展。汽車跨界設計的意義,就在于不同領域的設計,經過不斷碰撞從而擦出不一樣的火花,為汽車設計提供了更多的靈感。相信此次“感·觀盛宴”跨界設計沙龍,將為各位設計師再次打開設計領域的“界”,積極探索展示各自設計領域與其他領域之間的可能性,讓跨界融合成為未來設計的靈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