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 車主的權益如何保護
【汽車焦點 快訊】
2021年3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簡稱:中汽協)發布了最新的汽車產銷數據。具體來看乘用車對比2019年、2018年累計歷史數據,產銷仍然出現下降,說明市場消費繼續處于恢復之中;商用車中,重型貨車產銷超過輕型貨車,且繼續刷新當月歷史記錄,延續較好的發展態勢;另外,新能源產銷繼續刷新當月歷史記錄。
可以看出,由于春節月就近過年的響應,各個城市的消費情況比較樂觀,據中汽協的數據了解到,2月份汽車行業的產銷量同比增長3倍左右,汽車產銷量的增長趨勢給汽車市場提振了信心,汽車后市場也在汽車老大的保護下,過得“豐富多彩“,怎么說呢?因為“315”馬上就到了,各個行業的維權故事不斷上演,維護自己的消費權益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事情。
回顧汽車行業的2月,繼電裝熄火門、高田缺陷氣囊召回門后,日本汽車零部件廠商再曝產品數據造假事件。
據媒體報道,日本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曙光制動器工業株式會社2月16日表示,在日本國內工廠生產的剎車裝置及其零部件中,存在11.4萬起不正當行為,包括篡改檢查數據等,波及豐田、日產、本田、馬自達等多家日本知名車企。令人震驚的是,該供應商表示,上述造假行為從2001年開始,至今已持續了近20年,其位于日本國內的4家工廠都已承認了造假行為。
看著國外的這則新聞令人瞠目結舌,這么一個大企業的數據造假20年。先不討論這次事件的經濟損失,就產品的安全后患無窮。可能機智的消費者看完新聞就趕緊回家查查自己的愛車是否中招。對于愛車的質量把控國內還是有相應的措施。就近的兩會上,針對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完成率與理想效果存在差距的問題,又進行了相應的建議與關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建議,“要進一步完善我國對于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的相關法律規定,促使多元化主體有機協調完成缺陷汽車產品召回事宜。一、將車輛召回實施狀態納入年審范圍,賦予交管部門相應執法權力,同時允許車企在針對缺陷汽車產品召回時可獲取特定車主聯系信息,保險公司應承擔相應配合義務。二、組建缺陷汽車產品召回過程追溯系統,建立信息交換機制。三、將車輛召回信息納入車輛續保審核,保險合同范本增設個人信息授權條款。四、因車主不配合召回而發生人身或財產損害后果的,亦需承擔相應責任。”等。國家能傾聽對于缺陷車輛發現并及時召回保護車主的合法權益的建議,作為車輛用戶,無疑又是給車主增加了心理安全感與消費保障。
3月,國內領先的缺陷汽車產品信息收集平臺車質網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乘用車年度投訴銷量比為萬分之31.9,均值連續三年出現上升,一定程度反映出國內乘用車整體質量口碑不容樂觀。據統計,2020年共有164款車型超過了國內乘用車年銷量平均值(30617輛),包括轎車71款,SUV車型84款,MPV車型8款,微面1款。其中,共有120款車型的數值表現優于國內乘用車年度投訴銷量比,汽車的投訴量層上升趨勢,投訴不滿或者套路都跟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水平息息相關,回顧2021年實屬不易,合理的舒適的消費回報真的十分重要。
汽車本身的大小問題,都會受到保護么?其實車主一般不會去判斷哪個零部件有問題或者車身有什么異常,都是有故障后檢修時發現的,一般就是店里維修售后解決問題。如果真的發生維修糾紛不清的,作為社會消費者,一定要注意維權事宜,以免投訴無門被動處理問題。
臨近315,對于有什么消費套路或者權益受損,不妨大膽發聲!
消協都受理哪些問題?只有權益受損才能被保護么?
可以這么說,消費者在消費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放心找消協投訴反映!
近幾年,消協還從消費者關注的“痛點”入手,在金融、旅游、網購、快遞、個人信息保護、預付卡消費等領域開展調查監督活動,成為傾聽消費者呼聲的特殊“耳朵”。對社會上不斷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消協及時發聲,反映消費者的意見,提出意見建議,力促問題的解決,為消費者爭取更多的利益。
出現任何消費問題,可以撥打消費者所在地消協組織的電話投訴或咨詢,就近解決,方便、快捷。
附: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解決消費爭議的途徑有5條,這5條途徑任消費者自主選擇: 一是與經營者協商解決; 二是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 三是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四是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機構仲裁; 五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