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風潮下的汽車產業機遇
【汽車焦點 快訊】
文/王丹妮
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擴大有效投資作出部署,明確提出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旨在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推動實現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新基建”,正在成為轉型升級中的汽車產業的一次新機遇。而汽車產業智能網聯發展已經橫跨5G、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成為“新基建”落地的一個重要載體。
那么,新基建與汽車到底是什么關系?新能源汽車作為新基建的重要部分,在使用過程中,將催生出哪方面的產業升級或者產業變革?新基建中的人工智能與汽車金融有什么關系?從汽車消費環節來說,哪些行業或者企業將面臨著數字化轉型?在汽車金融保險業務中,大數據又可以發揮什么作用?
就以上問題,中國汽車金融實驗室首席研究員王丹妮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曉明和北京高科數聚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高科數聚)創始人/CEO程杰進行了深度的探討。
王曉明:新基建和汽車產業是一種雙升級的關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曉明
《中國汽車金融》:“新基建”首次進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兩會的熱詞之一。“新基建”對于中國汽車產業來說,主要有哪幾方面的機會?
王曉明:新基建和汽車產業的關系還是非常緊密的。因為汽車本身就是和傳統的基礎設施,如道路交通、能源系統等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離開了基礎設施的支撐,汽車光有車有輪子,第一個沒地方跑,第二個跑不起來。所以,新基建和汽車它是一種雙升級的關系。
汽車產業本身在朝著“新四化”方向走: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特別是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這后“三化”,它首先需要基于平臺,基于5G、北斗導航、高清地圖這樣的一些設施支撐。那么他有這種叫“端網云”這樣的一個體系,“端”就在車本身;“網”就是更多地依靠車聯網,特別是未來一個5G的供網系統;“云”就是一個平臺,是和未來智能交通結合起來的平臺。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車要往智能化方向發展,同步要求基礎設施要升級,要有5G提供車聯網的支撐。另外,比如說車路協同,道路本身的智能化,又需要傳統交通的基礎設施去數字化轉型和升級。還有“電動化”本身,它需要社會化的充電基礎設施,比如,充電樁、充電站的建設要比例配套、推進。這些設施使用的便利性和高效也需要往平臺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所以說新基建與汽車是雙升級的關系。
《中國汽車金融》:新能源汽車作為新基建的重要部分,在使用過程中,將催生出哪方面的產業升級或者產業變革?
王曉明:新能源汽車第一個是車本身的變革,包括動力系統、生產組織、零部件,從研發到制造都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比如,動力系統上,它不再用傳統的發動機、變速箱了,而是用咱們講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第二部分就是零部件,像空調、轉向、剎車這些,這叫做“五小電”,這些零部件系統它也要從研發到制造發生變化。現在,我們國家在“三電”系統上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和配套體系。
另外,能源系統本身也要調整變化。傳統汽車的能源主要來自石油,未來新的汽車能源系統,一個是電動,一個是氫能源。電的來源,我希望也是來自新能源,比如,跟我們國家發展比較快的新能源系統——風電、光伏等形成一個協同、聯動的關系。
電動汽車中,電池使用起來要有一個充電、供電、發電、蓄電的系統工程。能源系統變成車的一部分,各種技術,商業模式都在創新,也都在往這方向上發展。
作為新基建指明的七大領域之一,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大發展將在意料之中。按照新基建的規劃,2020年將計劃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到2025年建設超過3.6萬個充換電站,全國車樁比將達到1比1。
《中國汽車金融》:但現在電動汽車如果沒有補貼,價格比同級別傳統汽車還要高,這也是影響電動汽車普及的因素之一。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嗎?
王曉明:現在新能源汽車成本還很高,主要是貴在電池上。雖然電池成本這幾年已經降得很快了,但仍然還是挺貴的。我們之前提出過一些建議和認識,比如說電動汽車能不能車電分離,電池以租代售,讓電池系統變成一個能源服務。車主他買的是車,電池他不是買的,相當于租的,電池的擁有主體可以是大型的能源服務公司,車主按實際使用情況,對電池擁有主體進行付費。
《中國汽車金融》:能源服務公司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石油公司一樣的概念吧?
王曉明:對。它擁有這個電池,同時為這個電池進行充電、維護。這些服務同時又通過數字化、平臺化的方式,對電池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這個從技術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種商業模式一是把新車的購買成本降下來;另外就是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了,因為他不是以賣產品為導向,是以提供這個能源服務為導向的。這種基于平臺的能源服務將變成一種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汽車金融》:車電分離這種模式其實他實行起來應該是可行的吧?
王曉明:是的。現在這種模式在一些特定領域已經在用,比如說在北京,電動出租車就有換電模式。另外像蔚來汽車造車新勢力,他也有換電模式這個選項。應該說還都是在探索。
當然,我們認為這種模式如果實施,還需要比如三油公司,或者國家電網之類的傳統大公司來介入。因為他需要的資金量肯定是比較大的,背后的融資能力、信用等,不是小公司能做的。
《中國汽車金融》:那么,新基建下的新汽車產業發展趨勢,是否意味著整個體系會發生變化?
王曉明:這是必然的。就像剛才說的車電分離的模式,就是已經不是汽車產業靠傳統的汽車主機廠加零部件模式來發展了,它有更多的參與者。比如“三電”,它已經不是傳統車企垂直一體化的控制范圍,三電與車更多的是一個水平分工的關系了。傳統車企起碼有幾個東西必須是他自己的,發動機、變速箱,幾個大的總成,必須他自己控制。但是在電動汽車上,很多企業的電池、電機都是外購的。那么,這種關系就推著汽車產業從傳統的一個垂直一體化,往水平分工方向去走。這也說明整車企業對整個行業格局的控制力已經在弱化,它的弱化,也就標示著會產生更多新的主體。如果再進一步到智能網聯,它還不是基于電池、電機,而基于一個個的計算、通訊、數據處理、感知這些技術。這些都將成為汽車產業新的主體。所以,電動車未來的“三電”,肯定是更加相對獨立的單元,它要是一旦形成通用化、標準化,成本將會大大的降低。電動車不應該比傳統燃油車更貴,而是應該比它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