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美图片自偷自拍另类-可以免费观看的曰本AV-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老师叫我揉她内裤越快越好 |www.dnf2021.com

登錄  |  注冊

高田破產 日本戰后最大規模的破產記錄

作者:馮業斌 來源:汽車焦點
2812 0
2018-01-19

  【汽車焦點 快訊 原創】

   高田于1933年成立,起初只是一個經營工業紡織品的家族企業,1987年開始生產安全氣囊,并在其鼎盛時期成為世界第二大安全產品生產商。據顯示,高田在全球安全氣囊和座椅安全帶市場占據20%左右市場份額。

   同時,高田還生產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汽車安全帶,以及兒童座椅、方向盤系統和其他部件。但至今已經84歲的高田,終究還是沒有過百,黯然倒下。

  6月26日,高田公司正式在日本申請破產保護。因氣囊問題,高田的負債總額超過了1萬億日元(約614.5億人民幣),將向包括三井住友銀行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申請過橋貸款。這也使得高田成為日本二戰結束后最大規模的制造業破產案例。

  高田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破產的?

  2008 年11月,本田首次因為高田安全氣囊問題召回了4000輛車。2009年5月,由于問題氣囊造成一名美國18歲女孩埃希利帕海姆死亡,本田公司隨后又宣布召回51萬輛車。但這一切并沒有引起高田的高度重視。

  2014年10月,由于被太用力充氣的氣囊可能朝車內的人噴出金屬彈片,高田氣囊已經造成四人死亡,引起多起訴訟。高田發布通知指出,受到缺陷氣囊影響的汽車數量至少為780萬輛,但這一數量與前一天該公司宣布的數量474萬輛,懸殊如此之大。因此,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正式調查高田2000年至2007年生產的氣囊是否封口不當。

  2014年11月,美國洛杉磯法院又收到了十幾起針對高田公司缺陷氣囊的集體訴訟。美國國會開始敦促美國司法部對高田氣囊公司進行刑事犯罪調查。

  當時,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高田公司在2004年進行產品測試時就已經發現了氣囊產品缺陷,但當時上層管理者未對缺陷產品作出處理。

  2015年1月,美國成立以美國前運輸部長塞繆爾·斯金納負責的專門審查小組對高田公司的生產流程展開調查,試圖找出導致全球召回事件的安全氣囊制造缺陷。

  2015年11月,調查員分析了具體線索,確證大概1900萬新車、2300萬個高田氣囊存在缺陷。美國交通部公開指責,從2009年至今,高田一直誤導、欺騙了他們的調查。本田也發表聲明,獲悉了有關高田錯報、篡改某些安全氣囊測試數據的證據。

  對此,美聯邦政府發布2項新的命令,對高田政開出了7000萬美元的罰款;同時要求使用缺陷氣囊的汽車需在2019年之前完成召回。

  2015年12月,美國交通部指出,美國已有8人因高田車安全氣囊缺陷而死亡,而自四月首次相關死亡事故發生以來,全世界已有9人喪命于這一安全缺陷引發的事故,并有100多名車主受傷。

  隨著問題氣囊導致的問題頻發,傷亡和受傷人數繼續上升。2016年4月,美國汽車上8500萬存在安全隱患的氣囊將被召回。并且截至2016年10月,高田問題氣囊已在美國造成11人死亡。

  2017年2月,日本高田公司對在美銷售問題安全氣囊過程中存在欺詐表示認罪,同意支付10億美元刑事罰金與美司法部達成和解協議。此前,美司法部指責高田過去10多年來持續系統性地篡改與產品安全相關的關鍵檢測數據,將公司生產與利潤置于消費者安全之上。

  2017年6月,據路透社報道,日本高田由于提供有缺陷的氣囊而面臨數十億美元的負債,其正準備下周早些時候申請破產,從而減少因召回事件而造成的債務不斷上升問題。同時,該公司正在與美國汽車零件供應商Key Safety Systems(KSS)達成收購協議。

  6月25日,高田美國子公司在特拉華州申請破產保護,負債高達100億美元至500億美元,而日本的母公司于本周一早些時候向東京地區法院申請了保護,同時表示將從均勝電子旗下KSS公司尋求資金幫助以及幫助其不斷生產數百萬套更換氣囊的充氣裝置。KSS同意以19億美元收購高田除了與問題氣囊召回有關的全部資產。

  東京證券交易所表示,高田股票將于7月27日退市。

  高田家族可能未來不再是公司股東,管理層也將下臺。至此,高田黯然倒下。

  高田董事長兼CEO高田茂久在高田日本宣布破產后致歉

  高田損失到底有多大?

  據估計,更換有缺陷的高田氣囊氣囊召回事件開始于2008年左右,涉及全球約1億臺氣囊,其中牽扯到包括本田、福特、大眾、和特斯拉等19家汽車制造商的汽車。預計,回收事件至少會持續到2019年底,成本可能是100億美元。


  作為日本最大的破產案之一,高田正面臨數百億美元的氣囊回收成本和債務,這也是近十年來的不斷的召回和訴訟造成的。據相關統計,高田問題氣囊至少造成了全球17人死亡,超過180人受傷。

  即使已經申請破產保護,高田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尚未解決。作為高田最大的客戶,本田表示還未與高田就召回達成最終協議,將繼續與供應商進行談判。

  高田還面臨著數十億美元的訴訟費和與其他客戶包括本田、寶馬、豐田等召回的回收成本。

  到目前為止,召回以及其他成本已經使高田在過去的三年里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并被迫出售子公司來支付罰款和其他債務。高田2017財年全年的凈損失達到6.99億美元。

  業內人士稱,高田將能夠在破產后完成目前的全球召回,但如果問題氣囊進一步召回的話,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該公司已向包括瑞典汽車公司Autoliv在內的競爭對手尋求幫助,生產需要替換的氣囊。

  高田自己也官方宣布承認,與很多汽車車商并未就召回達成一致協議,需要的時間比預想的要久,而且由于不知道氣囊出問題的具體潛在原因,因此不確定傷亡事件是否會繼續發生。

  此外,高田還面臨著美國、加拿大和其他國家的集體訴訟。

  高田是如何親手葬送自己的?

  從2008年到現在,問題氣囊問題發酵了近10年,但高田依然未能挽救大的局面。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

  首先,面對問題反映的遲緩。2013年,高田茂久在總裁兼CEO斯特凡-斯托克離職后,再次擔任高田總裁,被公司寄予厚望。當時,高田公司表示,由董事長高田茂久在次兼任總裁職位正是為了解決安全氣囊隱患造成的影響。然而,高田茂久的工作進展顯然不那么令人滿意,2015年2月,因為不配合美國監管部門的相關調查工作,高田被處以每日1.4萬美元的罰款。

  2015年8月,高田公司日前向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局更新了關于安全氣囊故障原因的調查。令人意外的是,該公司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公開缺陷氣囊問題細節,這樣的表態令全球的車企都感到震驚,也讓受害者感到寒心。

  顯然,這種不積極調查、傲慢遲緩的態度是高田走向絕路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對于安全問題不夠重視。在高田氣囊問題不斷發生時,高田公司并沒有過于重視,繼續銷量相同材料的氣囊,并多次“傲氣”地表示“無法確認造成爆炸的根本原因所在”。

  高田的創始人高田武三在創立高田之初曾說過,“如果安全氣囊出了問題,高田就會破產,我們不想走上這個危險之橋”。但現在,他的后繼家族已經將高田推向進了墳墓。

分享到:
馮業斌 馮業斌

作品2722

一款車,你認為的缺點,很可能只是因為它不是你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