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美图片自偷自拍另类-可以免费观看的曰本AV-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老师叫我揉她内裤越快越好 |www.dnf2021.com

登錄  |  注冊

”高田氣囊”再爆隱患,召回汽車數量驚人!不乏大眾/寶馬/奔馳

作者:綜合報道 來源:華車網
2412 0
2019-03-07

  【汽車焦點 快訊

  安全氣囊變“危險氣囊”, 即便是該制造公司——日本高田集團已破產兩年,其引發的“破壞力”卻仍在蔓延...

  近日,外媒提醒“斯巴魯、特斯拉、寶馬、大眾、奔馳、法拉利”的車主,上述的6家汽車廠商正在召回“問題”車型,而召回原因是這些車型使用了由日本高田公司制造的“危險氣囊”。

  據華車網了解,此次美國市場將召回汽車總數達170萬輛。涉及品牌如下:

  斯巴魯,2010-2014款的森林人等車型826144輛;

  大眾,2015-2017款的帕薩特等119394輛(含奧迪);

  寶馬,2000-2004款、2007-2015款的車型266044輛;

  奔馳,2010-2017款的車型288779輛;

  特斯拉,2014-2016款的Model S車型68762輛;

  法拉利品牌,2014-2018款的車型11176輛。

  外媒進一步指出,截至到去年12月,因涉及“高田氣囊”而召回的汽車已達4000萬輛之多。

  根據美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公布的數據,目前美國仍有大約超過50萬個有隱患的高田氣囊,分布于3700萬輛汽車中。

  01

  安全氣囊為何會變“危險氣囊”?

  時間回到2009年,此時的日本高田公司,還是世界上第二大汽車安全部件制造商。

  世界第二,有多厲害?

  也就是說這家高田公司生產的安全氣囊,除了為日本的“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三菱”等公司供貨外,還與“奧迪、奔馳、寶馬、通用、現代、福特”等全球知名車企深度合作。

  當時,“高田氣囊”幾乎成為車型的標配。

  然而,高田氣囊的“東窗事發”,源于一起交通事故。

  事件回放:

  2009年5月16日,美國一位18歲的女孩兒埃希利帕海姆開著一輛2000年生產的本田雅閣去接放學的弟弟。在學校的停車場,汽車與另一輛車相撞。

  氣囊展開后,女孩兒被氣囊中彈出的一個金屬片劃破頸動脈,失血而亡。

  在事故發生之前6個月的時候,本田已經進行了一次小規模召回,在美國召回4000輛2001款雅閣和思域。

  2011年9月以后,高田公司生產的氣囊已經在日本國內發生14起異常破裂事件,但那個時候還沒有致人傷亡。

  2015年5月,高田公司安全氣囊的異常破裂造成了6例死亡案件,100多人受傷,此后,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一方面,高田公司在積極地配合汽車廠商進行召回;但是,另一方面,安全氣囊破裂致人傷亡的事件也在不斷增加。

  終于,高田公司被一紙訴狀,送上了法庭。

  經調查,日本高田公司為了降低成本,在氣體發生器中使用了與其它品牌不同的爆破原料——硝酸銨。

  這種原料成本低廉,若長時間暴露在炎熱或潮濕的環境中,容易分解或變得不穩定,導致安全氣囊在彈出時力量過大,在展開時會飛濺出金屬碎片,傷及車內駕乘人員。

  由于隱瞞數百萬個安全氣囊有缺陷的問題,高田公司受到了刑事欺詐罪的指控。

  隨著這起安全氣囊致死案例開始,高田氣囊陷入長達10年的“安全隱患”丑聞,在全球范圍內引起軒然大波。

  據央視報道,高田公司的“死亡氣囊”已經造成了100多人的死傷,此事件至少涉及19家汽車制造商發布汽車召回。

  儼然,“高田氣囊”事件演變為汽車行業歷史上最大的召回事件。

  而高田方面,因涉及召回車型太多,公司債臺高筑,高田公司于2017年6月申請破產。

  02

  “安全氣囊”,為什么隱患還在?

  任何事情都不要抱有僥幸心理,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

  在2017年,“高田氣囊”事件達到了頂點,高田公司也因此宣布破產。按常理來說,應該沒有車企敢用問題氣囊了。

  但是,從一家企業發布的召回信息來看,他們在2017年6月高田宣布破產以后,還在給自己的車型加裝高田公司的問題氣囊。

  不過,該來的始終會來,這一批加裝高田氣囊的車型,還是沒能逃脫召回的命運。畢竟,安全氣囊直接關系到車主的切身利益,任何車企不能拿消費者的生命開玩笑。

  此外,據華車網了解,豐田從今年1月31日起,召回了旗下5000多輛合資及進口車型。

  同時,福特汽車因“高田氣囊”的隱患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已經發起了四次召回,總數達95.3萬輛,而中、美兩大汽車市場就占了78.2萬輛。

  一個企業的發展從小變大,十分不易;

  但是從有到無,也就是一夜之間的事。

  日系汽車品牌近幾年“丑聞”不斷,斯巴魯汽車排放造假、日產汽車質檢丑聞、神戶鋼鐵數據造假、高田問題氣囊等事件層出不窮,日系車高品質形象遭受嚴重打擊,漸漸走下“神壇”。

  其實,從系列事件背后來看,正反映出了日系制造業急于求成的“集體焦慮”,日系制造業的轉型期及業績下滑或已成為日系丑聞的根源。

  而不斷的丑聞,這似乎已經給日系車企敲響了警鐘……

分享到:
陸志和 陸志和

作品5058

有新度才會有高度,有高度才會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