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百萬輛俱樂部”邁進,捷途駛入“快車道”
【汽車焦點 新聞 原創】
哲學家羅素說:對確定性的追求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一種思維的惡習。過去幾年的中國車市恰恰印證了這句話,“百年未有之變局”,這句話應該很多人聽過,但往往在那些“不確定”中,才能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敢于承認并接受復雜和不確定的人,才能找到通往真理的路,汽車品牌也一樣。疫情反復打破了行業供需關系的平衡,全球芯片短缺更加劇了競爭格局的演變,這是中國車市幾十年來從未遇到過的挑戰。

也正是這兩年,很多的汽車品牌消失在大眾視野,活下來已是不易,如若能實現發展,那必然有其獨到之處,捷途汽車就是其中一員。作為近幾年車市的新銳代表之一,捷途汽車前不久完成了第60萬輛整車下線,本就“生于憂患”的捷途汽車用短短50個月時間完成“捷途速度”的再次刷新,其中艱辛可想而知,但我們更想知道的是,“行向遠方”的捷途到底能走多遠?
“捷途速度”再次演繹,打造差異化的“行業名片”
“捷途速度”由來已久,也已經成為捷途汽車的烙印。如“18個月零10天迎來20萬輛下線”、“28個月累銷破30萬輛”、“3年實現近40萬輛”等比比皆是,見證著捷途持續快速增長。而在這一系列里程碑事件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從當初的短短18個月多,捷途實現了從零到20萬臺的跨越。如今,捷途又僅用兩年零8個月時間,便達成了第三個20萬臺,高效實現第60萬輛的突破。在我看來,這歸根結底是捷途另辟蹊徑,打造差異化的戰略成果,在產品與生態布局等方面就有很好的體現。

在產品布局上,相信大家對品牌旗下的捷途X70與捷途X90系產品都耳熟能詳,各自在細分市場領域闖出一片天地,銷量持續穩定,成為打造“旅行+”的產品奠基石。在這基礎上,捷途大圣也應運而生,新車基于產品研發場景驅動來打造,簡單來說就是迎合Z世代年輕消費者當下需求的同時,更要充分滿足“旅行+”用車特寫場景應用,助推市場的拓展。而4+3+N產品體系的確立,意味著未來幾年捷途的產品路線很明確,會在城市SUV基礎上,新增硬派越野、硬派皮卡、MPV等車型,據悉捷途硬派越野T-1將在明年的三季度上市。不難看出,捷途正在完善“旅行+”所涉足的不同車型領域,真正做到產品差異化,夯實“為旅行而生”。

來到生態圈打造方面,這可是捷途的優勢所在,通過系列化線下活動,落實到用戶身上,享受品牌帶來的專屬體驗,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據官方數據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捷途已經擁有近百+生態權益聯盟,覆蓋全國200+城市,打造600+用戶專屬權益,而捷途家宴、生態圈體驗日、車主自駕游等5大特色體驗IP更是累計舉辦了3325場次,吸引近16萬人次體驗。一連串的數字表明,捷途矢志不渝在深耕“旅行+”,連同產品的差異化布局,切實打造為行業名片。

蓄勢而動,快車道已經亮起了“綠燈”
50個月60萬輛,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奇跡,但對于如此年輕的捷途來說已是“奇績”。再說的直白點,近五年的發展,捷途便逐步邁上了品牌的快車道,而這一串數據的背后就是捷途汽車抬頭看到的賽道“綠燈”。

首先,有了較為堅實的用戶基礎,捷途汽車的用戶口碑積累也將得到提速,捷途也創造了“中國新銳SUV品牌增速第一”及“中國自主品牌中大型SUV銷量第一”的“雙料冠軍”,品牌形象更加具體,“旅行+”的方向越發清晰,戰略定力也越來越有韌勁。隨之而來的是捷途汽車打造品牌向上,繼而實現品牌價值躍升,這是幾乎所有成熟汽車品牌必經的發展歷程,換言之,這是捷途汽車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一點也不為過。
其次,認可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得深究“捷途速度”背后的邏輯。簡單來說,捷途汽車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產品、營銷服務、生態建設等等層面并不是單兵作戰,而是體系能力的綜合競爭優勢造就了捷途汽車發展的深厚根基,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好的體驗缺一不可,少了誰消費者都不買賬,這也是當下車市所有競爭參與者共同面對的問題,早就告別了過去野蠻生長的行業格局。所以從另一個角度看,體系能力逐步堅實讓捷途汽車扛住了市場的考驗。經得起大風大浪,才能從容應對未來更加復雜的競爭環境。

站在行業角度而言,捷途現象也不失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至今一個重要節點的縮影。為什么這么說?中國汽車工業的起步,經歷了從最初的以市場換銷量,再到通過產品品質和技術實力去參與競爭,樹立起中國智造的旗幟的過程,新四化的浪潮之下,國內汽車產業正在經歷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歷史機遇,面對這樣的機遇,沒有歷史經驗可循,而捷途汽車在這樣的大浪淘沙中,走出了一條產品、營銷、服務、生態協同發展的全新發展模式,尤其對新生汽車品牌來說,不無參考意義。
站在“第60萬輛”新起點,瞄準“百萬銷量”目標
“第60萬輛下線”固然振奮人心,顯然捷途的“野心”并不滿足于此。大家可曾記得,在去年初的捷途品牌之夜上,捷途公開宣布,到2026年將實現年銷百萬輛,這足以說明這家車企有著明晰的規劃,目標也相當明確。但邁入“百萬輛俱樂部”又豈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呢?要知道,對于現在的自主品牌來說,能達成年銷百萬目標的寥寥無幾,也就以吉利、長城、長安為代表的自主品牌第一陣營有這能耐。去年,吉利汽車累計銷量為132萬輛,長城汽車128萬輛,長安汽車120萬,而且都是卵足了勁才斬獲的成果。

所以,對于捷途這么一家年輕車企而言,卻義無反顧地奔赴年銷百萬輛大關,這到底是夸夸而談還是雄心壯志?
古語有云,“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相信捷途也深知這一點,除了上述提及的打造差異化產品之外。其中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在未來所有產品布局中,每個產品車型均進行同步混動規劃,并要求到2024年實現全面綠牌,可見混動化在未來產品布局之重要性。之所以強調混動化,在捷途內部看來,整個中國車市在未來5到10年,混動化將會是一個大趨勢,國內自主車型在新能源車輛中,混動車型至少將占比60%以上。因此,通過混動路徑實現增量的同時,完成企業的轉型升級,對于捷途來說,這合情又合理。

當然了,只有產品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在服務與營銷方面不斷升級創新,這也是“旅行+”戰略2.0的全面落地的重要環節。至于如何落地,捷途也有自己的節奏。大家都知道,真正融入用戶并用心對待用戶一直是捷途的信條。對于捷途而言,將品牌價值與用戶價值深度綁定,是打造用戶服務與運營體系能力的核心,主要體現在共創生態、新媒體傳播、捷行軍組織、捷途驛站、捷途體驗中心等等。諸如此類的行動,旨在增強用戶忠誠度與美譽度,依托裂變模式讓老客戶轉介紹,從而開拓更多用戶市場,以達成百萬目標基數。
在國內不斷掀起陣陣“捷途”熱潮的同時,捷途對海外市場也沒有絲毫怠慢,從品牌推出那天起便吹響了進軍國外的號角。數據顯示,捷途已銷往全球30多個國家與地區,擁有將近300個銷售服務網點。顯然,若要達到年銷百萬目標中的三成,單靠這些網點架構支撐或會略顯吃力,因此這也迫使捷途加大海外市場拓展的力度,并將目標鎖定在全球布局10個生產基地,以高效快速的將捷途產品輸送到全球千家萬戶。
總結:不難看出,捷途其實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方向選對了,剩下的便是風雨兼程。更何況,捷途現已駛入“快車道”,“第60萬輛整車下線”更是猶如“定心丸”,讓它專注下一站,因此年銷百萬并非夸夸而談,只是考驗它真正實力的時刻到了!